第364章
三人没一个是坏名声,苏轼、苏辙两兄弟,更是鼎鼎大名。
而韩琦同样也被苏轼誉为人杰,与范仲淹、欧阳修齐名的人物。
三个人都鄙夷青苗法,很明显不是因为党争。
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?
夏原吉自然能够想到,这也是他最为忧心的地方。
当年的王安石曾经在刚推出《青苗书》之时,便找过苏轼的弟弟苏辙商讨,然后苏辙便与其言明青苗法有缺陷,但王安石之后还是实行了。
因为青苗法在部分地区试行成功了......
再然后,青苗法全面推广,问题迅速暴露并且扩大化,直至难以收场。
归根结底在于,青苗法是好法,但王安石却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。
第一,青苗法面向的借贷对象都是农民。
第二,青苗法的执行官吏也被“变法”施加了压力。
北宋的农民,说得难听些,文盲没有九成,也有七八成了。
这个现象直到明朝才有所好转,因为明朝地方出现了大量民办私塾(或者干脆就是请个教书先生),百姓有余钱的都开始热衷于培养子女,识文断字。
但到了清朝又开始急转直下,因为这不符合螨清的愚民政策,而且百姓知道太多容易聚众造反。
北宋农民大多不识字,更不懂什么是市场经济,没有了原来的常平制度提供市场参考,全靠自己瞎蒙去跟青苗法借贷。
往往都是被坑得血本无归,倾家荡产,无数农民因此逃离原籍成为流民。
哪怕后来青苗法被废止,农民逃荒弃地的现象也没有减缓,甚至还在“英明神武”的哲宗朝,再度加剧了百姓的逃亡。
因为宋哲宗对西夏采取强硬措施,致使民间财政压力极大,尤其西南茶马司的逃亡百姓更是年年都有,到了徽宗早期西南的茶马贸易就已经名存实亡。
陇右都护府为什么保不住?
就是因为这玩意儿看似开疆拓土,却用的是北宋百姓数不尽的鲜血和尸骨堆出来的。
而王安石对地方的执行官吏,同样也施加了高压。
如果地方没有百姓前去向官府借贷,那就得卷铺盖滚蛋......
陈留知县姜潜就是这么罢官的。
姜潜在后世虽然名气不大,但他的交际圈却是又广又牛逼。
牛逼到什么程度呢?
他的老师有石介(第一个提出民族观念的北宋大儒)、孙复、范仲淹等人,同窗有文彦博(始于天祥,继于彦博)、刘牧、祖无择等,还与苏轼、欧阳修这些人是好友,刘挚(朔党领袖)、梁焘、晁说之(北宋六边形大儒)都曾是他的学生......
总之就是自己“平平无奇”,但老师、同学、朋友、学生全都是大佬......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快穿之位面养成记 花重锦官城 Nage新世界 重生地球:我成为世界主宰 我们只是假CP,占有欲别那么强 秽血真君 与君别,意已决 断指还恩后,冷血至亲们悔不当初 和死对头一起绑定了he穿书系统 [综武侠]故国神游 重生九零:炮灰肥妻要翻身 替嫁新婚夜,植物人老公要离婚 同频 绍宋之后 都市:修仙十年,下山即无敌 在你离开后的时光 心脏的密语 残王爆宠嚣张医妃傅昭宁萧澜渊全文阅读 绝世仙王 意外之外